黄泛区农场的诞生与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密不可分。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昌。国民政府以阻止日军为借口,以水代兵,悍然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豫、皖、苏三省44个县89.3万人丧命黄泉,1200万人流离失所。到1946年黄河封堤,黄水整整泛滥了8年。8年间,豫东大地饥荒连年、饿殍遍野,人为地造成了54000平方公里荒沙弥漫的“黄泛区”。“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省会开封设办事机构——黄泛区复兴局,省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并由国家拨出专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自然开战,建设家园,造福子孙的“复兴”运动。 在短短的一年中,复兴工作大见成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复兴局汇报工作后指示:结束复兴工作,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于是在中央和河南省政府的关怀下,经过短期筹备,1951年1月在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黄泛区农场。 在黄泛区这片沸腾的热土上,一批批优秀的农垦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巩固了新生的国有机械化农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造出黄泛区的辉煌。如今,经过60多年的发展,黄泛区农场已成为一个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3.02万人,职工15000人,下辖20个农工商企业、6个股份制企业、4个场管行政村、22个行政事业单位、1个正团级武装部、1000多家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13个周口市、西华县驻场单位的省属大型国有农垦企业。场属总资产5.4亿元,年产销售额10.5亿元,年创利税5000万元以上。农场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基地,果蔬生产、加工、贮藏基地,生猪养殖、出口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及船舶和化机缸套生产厂。 近60年来,黄泛区农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1965年被农垦部命名为全国八大样板农场之一,197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199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百家良种企业”,199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种业五十强”,2004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2007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名称: | 黄泛区信息网 |
信息栏目: |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 |
网址链接: | www.hfqnc.gov.cn |
收录查询: | [百度收录] [360收录] [搜狗收录] [必应收录] |
网页版本: | 手机版 电脑版 |